做設計,免不了多看優秀的作品優秀的理念,然而,在設計中,優秀的設計師多年來沉淀出的設計原則也是非常值得學習的。令人印象深刻的是“美即適應效應”,“沒即適應效應”法則是指一種心理感應現象,人們認為美好的設計更適應。不管事實是否如此,但是許多實驗都證明了這個效應,而且在設計產品的認可度、使用度、以及表現度上都有所表現。
設計美好的產品從視覺上來說就比較容易被人群接受,而且使用率也會很高(人人都喜歡美好的東西),反之,即使功能好,但是形式不美好的產品,接受度可能就會很低,讓功能變得徹底失去了意義,這些認知偏見和后續的互動行為在實際生活中是難以改變的。就像生活中,對某個人的第一印象,會影響如何看待這個人,而且明顯影響到你如何看待和接待此人的方式。
美學在設計產品的使用扮演著重要的角色。美的設計能促進人們形成正面積極的態度,而且讓人們對產品設計上的缺陷更具包容性。例如,我們所做的產品就需要不停更新花型,迎合當下的流行,讓產品更美好,更博的大眾的喜愛,當然每個國家每個客戶的喜好都不同,因此也不能一味的憑自己的見解去做這些設計,這個時候就需要了解目標人群的對美學的認識,找到他們喜歡的美,自然會達到自己的目的,從而也體現“美即適應效應”。除了花型,器型也同樣的道理。
我們需要一直追求美學的設計,人們會認為美的設計更加實用,容易被接受并長期使用,美的設計能夠激發創意和幫助解決問題,美的設計還能幫助品牌和消費者建立正面關系,是人們能夠包容產品設計上存在的小瑕疵。
(玉玲供稿)